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9-10 09:07
□ 楊靜麗
人口老齡化是貫穿我國21世紀的基本國情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“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,事關國家發展全局,事關億萬百姓福祉”。早在2020年,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就明確提出“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”,并將其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。菏澤市作為山東省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之一,近年來面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挑戰。截至2025年3月,菏澤市60周歲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超過200萬,占總人口的21.7%,遠超全國平均水平,對經濟運行全領域、社會建設各環節、社會文化多方面等造成重大影響。因此,要圍繞老齡工作核心目標——六個“老有”,化被動為主動,化挑戰為機遇,深入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對策研究,切實提高菏澤市人民群眾的幸福感、安全感和獲得感。
完善養老保障體系,實現“老有所養”。首先,要健全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,鞏固基本養老保險制度,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。鼓勵企事業單位建立年金制度并完善稅收優惠政策,為群眾提供多樣化、穩健的養老金融產品,鼓勵個人參與第三支柱養老保險,推廣個人養老金制度。其次,要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。經調研,90%的老年人更傾向于居家養老,因此要大力推廣“居家+社區”模式,建設社區養老服務中心,利用智能設備發展智慧養老,提升居家社區養老品質。針對失能老人要積極推動醫養結合,鼓勵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開展多樣化醫養結合服務。最后,要強化資金保障與政策支持,加大政府對養老服務的補貼,推廣PPP模式(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),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,推進居家社區、養老機構、醫養結合有機推進的多層次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。
創新醫養結合模式,實現“老有所醫”。一是核心理念創新,突破傳統觀念里醫養結合就是“醫療+養老”簡單疊加的局限,建立“預防—治療—康復—臨終關懷”的全鏈條服務體系。采取多學科協同跟進模式,應用AIoT技術構建動態健康檔案,組建“醫生+護士+康復師+社工+營養師”團隊,實施全周期健康管理。二是實踐模式創新,開發嵌入式醫養綜合體,如在城市社區建設“15分鐘服務圈”,在農村推行“衛生院+幸福院”聯動等。打造專科化持續照護社區(CCRC)、智慧居家醫養平臺,利用發展中醫特色醫養等,推動居家護理、機構護理服務資源整合發展,為老年人提供醫療、康復、護理、安寧療護等整合服務。三是推進智慧養老,開發適合養老的智能終端,利用物聯網、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機器人等技術,實施AI健康管理,及時監測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態,實現精準化、個性化、高效化的老年照護。
推動老年教育提質增效,實現“老有所教”“老有所學”。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》第三十一條規定:“老年人有繼續教育的權利。國家發展老年教育,鼓勵社會辦好各類老年學校。各級人民政府對老年教育應當加強領導,統一規劃。”“老有所教”與“老有所學”是老齡社會的重要理念。“老有所教”強調社會為老年人提供教育機會和資源(如課程、師資、平臺),體現“供給側”支持。而“老有所學”側重老年人主動參與學習的行為和意愿,反映“需求側”的個體能動性。二者相輔相成,共同推動老年人終身學習與社會參與。因此,推動老年教育提質增效,一要優化供給體系,推動老年教育高質量發展。可以分層分類設計課程,如基礎普及型、興趣拓展型、價值實現型,建立動態課程庫,因材施教。二要創新教學模式,激發老年人學習的內生動力。線上可開發適老化學習平臺,如國家開放大學“老年大學”App簡化操作流程。線下可設立“學習驛站”,配備助教志愿者,開展“青銀協作”項目等。三要強化資源整合,構建多元協同生態。牽手社會力量,盤活存量資源,讓高校資源下沉,文化館、博物館等開發專項課程,如“銀齡文物守護計劃”“老年教育云課堂”等。四是利用數字技術賦能,打破老年人參與壁壘。通過建立老年學習檔案,實現課程個性化設計,運用VR技術模擬實操現場,推進老年人深度融合。五要完善制度保障,建立長效機制。制定《老年教育課程質量評價標準》,規范教學內容,同時將老年教育經費納入財政專項,在經濟上予以保障。
激活銀發人力資源,實現“老有所為”。目前,國家已經開始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,允許自愿延長工作年限,鼓勵延遲退休或再就業。因此,要實施新時代“銀齡行動”,鼓勵專業技術人才退休后繼續發揮作用。首先,建立黨委統一領導、政府依法行政、部門密切配合、群團組織積極參與的老齡工作大格局,將老齡工作納入黨委、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和績效考核范圍,從制度上、財政上對老齡人工作予以保障。其次,充分發揮老年人專業特長,通過返聘、兼職、自由職業或創業(如“銀發經濟”領域的嘗試)讓部分老年人延續職業價值,或者參與社區治理(如居委會、業主委員會)、環保活動、公益慈善等相關的志愿服務,如“時間銀行”互助養老模式中,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可通過服務他人積累未來的照護時長。最后,暢通老年人就業渠道,要求人才市場、中介機構等將老年人口納入服務對象范圍內,為老年人再就業牽線搭橋。
打造老年友好型社會,實現“老有所樂”。一是加強老年人權益保障,加大普法宣傳教育力度,鼓勵老年人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。健全老年人權益保障機制,加強老年人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。二是完善家庭支持體系,一方面要加強敬老、養老、助老文化的宣傳,積極表彰表現較好的家庭,大力宣傳贍養老人是法律義務,鼓勵與老年人共同居住生活,使子女真正履行對老年人的經濟供養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義務;另一方面探索可以通過帶薪休假或給予經濟上的補貼福利形式,鼓勵子女照料父母,讓家庭真正成為養老的主陣地。三是打造老年人宜居環境,普及公共基礎設施無障礙建設,豐富老有所樂的精神文化生活,完善老年精神關懷服務體系。傳承弘揚養老、孝老、敬老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,逐步健全老年人社會優待制度體系,推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老年人友好型社會建設。
(作者單位:中共東明縣委黨校)